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收入能够增加,生活水平可提升。这不是什么贪婪,而是人类追求更美好、更舒适、更有保障生活的基本愿望。
但是,收入的增长并非凭空而来,也不是简单地靠政府印钱或者强制命令就能实现的。
可持续的收入增长,根植于生产效率的提升,而生产效率的提升,则依赖于资本的积累和有效的市场机制。
在市场经济中(一个基于自愿交换的体系),你的收入本质上是你为他人创造价值的报酬。你提供的商品或服务,满足了别人的需求,别人愿意用他们自己的劳动成果(表现为货币)来交换。你创造的价值越多,越稀缺,越被他人需要,你获得的收入通常就越高。
仅仅付出时间和汗水并不一定能带来高收入。一个在沙漠里徒手挖沙子的人可能非常辛苦,但他没有为任何人创造有价值的东西,所以他无法通过这一个行为获得收入。
因此,提高收入的根本途径,在于提升个人为他人创造价值的能力和效率,也就是提高“生产力”。
这里的“资本”指的是资本品”(——那些不是为了直接消费,而是为了生产其他商品或服务而创造出来的工具、机器、设备、技术、知识、甚至是组织形式。
他们没有把所有资源都用于眼前的享乐,而是将其中的一部分节省下来。这种延迟满足(经济学家称之为较低的“时间偏好”)是资本形成的前提。
想象一下,在一个没有先进工具的时代,一个裁缝一天可能只能手工缝制一件衣服。他的生产力低下,创造的价值有限,因此收入也很低。
现在,假设有人(或者这个裁缝自己)储蓄了一部分资源(比如,通过节省食物或其他消费),然后投资于研发和制造一台更先进的缝纫机。这台缝纫机就是资本品。
当这个裁缝开始使用这台新缝纫机时,他可能一天能生产十件甚至更多衣服。他的生产效率(单位时间内创造的价值)大幅度的提升了。
直接影响是:如果他是自雇的,他现在可以卖出更多衣服,总收入自然会增加(单件衣服的价格会下降)。
如果他是被雇佣的,拥有这台机器的企业家(资本家)会发现,使用机器的工人比手工工人能创造多得多的价值。为吸引和留住能够熟练操作机器、实现这种高生产力的工人,企业家之间会产生竞争。
这种竞争会推高熟练工人的工资。工人之所以能获得更高的工资,不是因为他们工作更辛苦了(实际上可能更轻松了),而是因为资本品(机器)极大地提升了他们劳动的生产力。
资本和劳动在生产的全部过程中是互补的,而非天然对立。资本(机器、工具、技术)使得劳动者的生产力指数级增长,从而使其劳动在市场上变得更有价值。
资本家投资资本品,承担了风险(机器可能不好用、产品可能卖不掉),并付出了延迟消费的代价,他们获得利润是其企业家才能和资本投入的回报。而工人则因为生产力的提升而获得了更高的工资。
一个外卖骑手,早期可能依靠自己的经验、纸质地图和电话调度来接单送餐,一天能跑20单。他的收入受限于这种低效率的模式。
这些公司投入了巨额资本,用于开发复杂的算法、GPS定位技术、移动支付系统、用户和商家网络等等。这些技术和系统,也是一种复杂的资本品(无形资本和组织资本)。
骑手接入这样的平台后,系统能自动为他规划最优路线,推送顺路的订单,减少空驶时间,处理支付流程。结果,他一天可能能跑60单,甚至更多。他的生产效率(送单效率)翻倍了。
尽管每单的单价可能会因为市场之间的竞争加剧(更多骑手加入、平台间竞争压价)而会降低,但由于完成的订单数量大幅度的增加,骑手的总收入通常会显著提高。
单价降低,对消费的人来说是好事。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他们能以更低的价格享受到外卖服务。这也是市场之间的竞争带来的普遍福利。
这个例子同样说明,是资本(平台的技术和组织)使得骑手的劳动生产力提高,进而提高了他的总收入潜力。
骑手的努力固然重要,但没有高效的资本工具,他的努力所能达到的上限是低很多的。
前面我们正真看到,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提高了生产效率。但这不仅仅让工人和资本家受益。在竞争性市场经济中,这种好处会广泛地扩散到整个社会,最主要的方式是消费品价格的相对下降。
当一个企业通过采用新技术(资本投资)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时,它可能会暂时获得超额利润。
但在市场经济中,其他竞争对手会迅速模仿或采用类似甚至更好的技术。为了争夺客户,企业之间会展开价格竞争。
这意味着,即使你的名义工资没有增加(或者增加不多),但因为你日常购买的商品和服务慢慢的变便宜,你的实际购买力却在持续提升。
想想看,几十年前,一台黑白电视、一部电话、一辆自行车都是奢侈品,需要一个普通工人攒很久的工资才能买到。
而现在,智能手机、高清彩电、互联网服务、甚至汽车,对于许多普普通通的家庭来说都已不再遥不可及。
这背后,正是市场经济驱动下的资本积累、技术创新和激烈竞争,使得这一些产品的生产效率极大提高,成本和价格大大下降。
1980年代的中国处于计划经济的末期,市场机制受到压制,私有产权(尤其是生产资料)非常有限,资本积累严重不足。普通人的生活是怎样的?
一个普通工人的月工资可能只有几十块钱。这点钱能买到什么?可能只够维持基本的温饱,买几斤米、几斤面、少量蔬菜和肉。像样的衣服、家电更是奢望。一辆永久牌自行车在大多数情况下要一个工人几个月甚至大半年的工资。人们的实际生活水平非常低下。
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步引入了市场机制,承认并保护(尽管有时不完美)私有产权,鼓励个体和私营经济发展,吸引外商投资(带来了资本和技术)。这实质上是放松管制,释放了市场的力量,允许资本积累和企业家精神发挥作用。
商品极大丰富:超市里琳琅满目,从食品到日用品到电子科技类产品,种类非常之多,供应充足,票证早已成为历史。
虽然物价整体有所上涨(通货膨胀),但普通人的名义收入上涨的速度远超物价上涨速度,尤其是相对于工业制成品和服务。
我们用一个普通人的月收入(比如几千元或上万元)能买到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与80年代相比,有了天壤之别。
资本积累:先是大量外资涌入,然后是国内储蓄转化为投资,使得中国建立了庞大的工厂、基础设施网络,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劳动生产力提高:数以亿计的劳动者,借助资本和技术,其生产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支撑了收入的增长。
结论很明确: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巨大飞跃,是市场经济(即使是带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发挥作用的结果。它证明了:尊重经济规律,允许资本积累、自由交换和企业家精神发挥作用,是通往繁荣的必由之路。
回到最初的问题:一个人怎么样提高收入?在一个鼓励资本积累和创新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 这就需要一个健康的宏观环境。
这意味着:保护私有产权, 让人们确信自己的储蓄和投资是安全的,从而愿意进行长期投资,积累资本。维护自由竞争, 打破行政垄断,减少准入壁垒,让市场来决定资源的最优配置和价格。限制政府干预, 避免过度的管制、税收和通货膨胀,这一些都会干扰市场信号,阻碍资本形成和有效利用,鼓励企业家精神: 为创新和冒险创造宽松的环境。
中国过去四十多年的经验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实现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的根本保障。每当市场化改革深入一步,经济活力就增强一分,人民福祉就提升一层。
反之,如果动摇甚至背离市场化、法治化的改革方向,试图重新强化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和控制,那么资本积累的动力就会减弱,生产效率的提升就会放缓,最终受损的将是全体民众的长远利益和生活水平。
为了我们自己和子孙后代的福祉,唯有坚定不移地支持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强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才能持续激发经济活力,逐步的提升生产效率,最终实现个人收入和国民生活水平的稳步、可持续增长。